申报地区或单位:云南省富宁县(保护单位:富宁县文化馆)

富宁壮族坡芽歌书
坡芽情歌是一部由81个图画符号记录在土布上的爱情民歌集,壮族语称“布瓦吩”,意为“把花纹图案画在土布上的山歌”(现在当地群众称其为“坡芽歌书”),主要流传于以云南省富宁县的六益、者宁,归朝的那贯、老街三寨,者桑乡的百比,以及花甲乡等地的壮族村寨,而以剥隘镇坡芽村为中心。图画符号有月、星、树、稻谷、犁、斧、禽、马、人、衣、鸟、房屋、枫叶等,简单质朴。每一个图画符号代表一首情歌或同一类情歌。歌手只要一看图画符号就能演唱相应的歌曲。歌集详细地记述了一对青年男女从相识、相知、相恋到相约白头偕老的动人故事。歌集采用联曲式的结构方式,层层迭进,有情节的连贯性和完整性,这在少数民族的爱情短诗中是罕见的。主人公曲折的爱情过程折射出古代壮族的生产生活、民情风俗,涵盖了文学、音乐、图画等多种民间艺术,内涵丰富,并具有《诗经》遗风。情歌以壮族语北部方言演唱,男女相对,一唱一和。曲调以“分打捞”、“分标”、“分呃哎”、“分戈麻”等壮族山歌小调为主。句式多为五言,每首歌四句或数十句不等,以首尾韵、腰尾韵和尾韵为主要押韵方式,韵律严密和谐。曲调优美、委婉动听,手法灵活多变,修辞适当,有很高的艺术价值。

坡芽情歌——对歌
坡芽情歌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民间传承性,是富宁壮族民歌中的经典爱情绝唱,有很高的艺术价值。情歌中所涉及的壮族古代农耕生产方式、民俗礼仪、服饰文化等,对研究壮族历史、民俗、民间音乐都具有重要的价值。情歌所采用的图画符号被有关文字学专家称之为“文字之芽”,为研究文字的起源提供了有参考价值的线索。
壮族,云南省文山州富宁县人。她自幼跟祖母学唱《坡芽情歌》,并学画其中的81个符号,使这些图案符号深深刻在她的记忆里,她每唱一首情歌,脑子里就会产生一幅图案。经过40多年的学习,她掌握了《坡芽情歌》里所有的歌词和曲调。她的音色甜美动听,受到当地民众的喜爱。她还能用果实的汁液,把情歌符号绘制于土布上,这是一种特殊记录方式。她还收藏了迄今发现最早的《坡芽情歌》文本。她在坡芽山歌合唱团任指导和领唱,常常教村里的妇女及中小学生演唱《坡芽情歌》,使情歌传承后继有人。她多次参加各种民间音乐节和山歌大赛,2009年,农凤妹参加右江区第三届阳圩山歌节,荣获阳圩山歌节第二名。

农凤妹在绘制坡芽情歌符号
相关传承人(农凤妹)
壮族,云南省文山州富宁县人。她自幼跟祖母学唱《坡芽情歌》,并学画其中的81个符号,使这些图案符号深深刻在她的记忆里,她每唱一首情歌,脑子里就会产生一幅图案。经过40多年的学习,她掌握了《坡芽情歌》里所有的歌词和曲调。她的音色甜美动听,受到当地民众的喜爱。她还能用果实的汁液,把情歌符号绘制于土布上,这是一种特殊记录方式。她还收藏了迄今发现最早的《坡芽情歌》文本。她在坡芽山歌合唱团任指导和领唱,常常教村里的妇女及中小学生演唱《坡芽情歌》,使情歌传承后继有人。她多次参加各种民间音乐节和山歌大赛,2009年,农凤妹参加右江区第三届阳圩山歌节,荣获阳圩山歌节第二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