申报地区或单位:云南省弥渡县(保护单位:弥渡县文化馆)

弥渡民歌乡村对歌比赛
弥渡民歌是指流传于云南省弥渡县境内的汉族和少数民族民歌。
清嘉庆初年《滇系》所记“山歌九章”有力地证明了弥渡民歌的悠久历史。20世纪50年代以来,随着《小河淌水》、《十大姐》、《绣荷包》、《弥渡山歌》等一批弥渡传统民歌、改编民歌在国内外广为传播,“弥渡民歌”作为一个音乐名称逐渐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,成为我国知名度很高的民歌品类。
弥渡民歌内容丰富,形式多样,真实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思想情感,以民族分类可分为汉族民歌和少数民族民歌两类,以音乐体裁则分为山歌、小调、舞蹈歌、风俗歌等类型,曲调极为丰富,旋律婉转悠扬。代表性曲调,山歌类有《小河淌水》、《弥渡山歌》、《埂子调》、《密滴调》、《密祉调》、《放羊调》、《过山调》等;小调有《赶马调》、《绣荷包》、《绣香袋》等;舞蹈歌有《十大姐》和多种《打歌调》;风俗歌有《迎亲调》、《送亲调》、《哭亡调》、《指路歌》、《祭祀歌》等。

弥渡民歌演唱场景
弥渡民歌以师传、家传、自学为传承形式。随着社会发展和老一辈民间歌手相继去世,弥渡民歌的传承出现了断层,面临着极大的生存危机。为此,弥渡县委、县政府已经提出“借助‘小河淌水’品牌,建设花灯文化名县”的文化发展思路,修建“小河淌水”意境区、对歌场,编辑出版《弥渡花灯民歌》中小学乡土教材,发行原生态《弥渡民歌选辑》DVD,《弥渡行》VCD,举办民歌对唱大赛等活动,为弥渡民歌的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。

李彩凤在弥渡东谷梨花节上演唱彝族调子
相关传承人(李彩凤)
彝族,云南省大理州弥渡县人。自幼喜爱民间山歌,在母亲和乡亲们的山歌的熏陶下长大。她经常跟随母亲和亲友们走村串寨,参加各种节庆活动中的演唱、舞蹈等,李彩凤用心记下了它们的曲调。她嗓音圆润高亢、韵味悠长。她在继承古老民歌传唱技巧的同时,凭着超常的记忆力和即兴创作才能,创作出大量风格迥异的彝家山歌调子。她还通过歌场、表演、收徒等方式,向村里的大人和孩子传授山歌小调的演唱技巧,徒弟达数百人。李彩凤曾多次受邀中央电视台录制《小河淌水》《放羊调》《弥渡彝族山歌》《弥渡山歌》等节目。她与儿子共同记录、翻译并整理的500多首民歌,收入《小河淌水的源头——弥渡西山》一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