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人问我,已经有B站,小红书等大平台在做生活分享,种草内容了,你为什么还要做,我明白言外之意就是,他们都做了这个,小团队哪还有机会。
我说,我做 Nice See 这个产品竞争对手就不是他们,至少现阶段不是,原因有几点:
第一,大厂做产品,刚好是能凭借IP和影响力教育市场,这个是小团队不具备的能力,可一旦有大厂做好市场的教育,那整个行业就被带动起来了,但是凭借着一个大厂是吃不完整个市场的。
现实中有很多典型的前人教育市场,然后拓展出一个超大的赛道,来供后来者拼杀,最后鹿死谁手并不知道的例子。所以说有大厂下场做一个全新的产品是一个好事, 这些恰恰是很多不做产品的人所不了解的。
然后即使 Nice See 对标的就是B站,就是小红书,对于 Nice See 来说,也是有机会的, 因为 Nice See ,相较于小红书和B站在某些方面也有自己的优势,比如初始阶段,没有很大的营收压力,不需要一味的追求用户数量,可以精细化运营,树立产品的格调。
当然,肯定会有人说这个产品这不好,那不好,但这也恰恰说明这些人不是这个产品的受众,因为这些人他很懂,很清楚自己的需求是什么,想要的是什么,自然就不会考虑不适合他们的产品,所以既然不是这个产品的受众,也没有必要去跟他们解释。
对于有些只是想去看产品真实体验测评,想看最新产品发布时间,想找兴趣相投的人组成圈子一起玩儿的人,他自然会选择 Nice See ,当有自己独特的切入市场的角度,更没有必要去跟大厂直接竞争,市场这么大,又有行业大佬帮忙教育这个市场,自己只需要找准自己的定位,然后找准自己的目标用户, 然后做好自己的品牌就够了。
我用了两年左右慢慢做成现在 Nice See 的样子,这是我的决心,加上最近看到头条等很多大厂也在发力这一块市场,哪怕在 Nice See 有四个月没更新内容的情况下,每天依然有三四千的DAU,这也证明了这个市场的潜力。
虽然 Nice See 和他们看似是一个类型的产品,但是实际上定位并不完全相同,针对的人群也有不同,他们可能是纯粹的评测加带货,一次性生意, Nice See 是以测评为切入点,让大家找到兴趣相同的圈子,并在其中完成持续、有粘性的消费,同时也能让那些有能力,有兴趣的玩家靠技能等完成变现。
对于很多用户来说,他们并不一定完全是靠着理性去看参数,用吹毛求疵的性价比等角度来完成消费,还有大部分是觉得如果这东西给他们带来的情绪价值足够,他们是愿意为此付费的,B站和小红书等更适合坐在家里,在不出门的场景下完成购物体验。
即便是现在科技进步到已经让购买体验更为沉浸式,或者以后必然会实现的全真互联网时代,让体验可以达到几近以假乱真的沉浸感,但依然无法完全替代类似论坛,和贴吧这样的体验。
因为现在的主流软件为了让用户完全沉浸其中,使用的算法等手段,已经造成了个体之间的割裂,少了一点人与人之间互动交流,并参与构建世界的温情、激情、感动。
现在新一代人其实也有不好的一面,刚好赶上这个互联网时代造成的一些信息茧房环境,真的,快乐需要出门,快乐需要分享,我们大多数人的快乐都源于被认同的价值感,我最近两年多感触尤为明显,每天沉浸在网络世界中,让我误以为自己过的其实很不好,但当我每次出门走在人来人往的大街上的时候,我是不自觉的会抬头挺胸,挺直腰板往前走的,因为我真的没那么糟糕,我甚至偶尔还觉得那条街上最帅的人是我,哈哈。
最后抛开 Nice See 目前糟糕的使用体验,以及我能不能做成这件事来说,至少我相信这个方向是对的,粗糙的UI,简陋的界面,分级层次不清晰没有足够的差异化等问题,我自己做的东西,我心里很清楚,但我觉得这些都是有机会可以去想办法解决的。